戲齣年畫 (上、下冊)
top 一本值得你永遠保存的「文化國寶」──《戲齣年畫》 《戲齣年畫》的出版,要從王樹村這個人說起。 1988年10月,漢聲參加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中國民藝學理論研討會,結識許多優秀的民藝學者。研討會主席曹振峰特別對我們說:「你們一定要見見王樹村和他的收藏,了不起!」 那天,忙碌終日,研討剛結束,王樹村應約抱著他的收藏出現在我們眼前。六十多歲,高瘦身材,說話輕聲慢氣的王樹村文質彬彬。而他的「收藏」,重重疊疊用老報紙和舊繩包紮,從外表,無論如何也猜不出裡面有任何「了不起」的東西。他慢條斯理解繩索、拆開歲月淹黃的舊包裝,忽然間,一大卷艷光照人、令人目為之眩的民間木刻年畫亮了相。這些都是古老手工雕版、印製的民間藝術品。若非眼見,很難想像年畫種種巧的造型和大膽、瑰麗的設色。一幅幅作品在王樹村手下展開,剎那間,歲月和灰塵都被民間年畫的鮮艷和生命力吹颳得無影無蹤。 「這是江蘇蘇州年畫,這是河南開封年畫,這是山西晉南年畫……」王樹村向我們一一解說他的珍貴收藏,(見圖1)而我們,只有目瞪口呆的份。 不只年畫使我們吃驚,王樹村這個人、他對搜集年畫的狂熱和冒死維護年畫的精神,更加令我們吃驚。 王樹村,正是生長在生產著名年畫的河北楊柳青。他從小愛年畫、搜集當時並不為人看的年畫。數十年的收藏量是驚人的──包括許多珍貴的清代木雕原版和千百張來自中國各地的年畫。收藏民藝,本屬私人癖好,誰能想到有朝一日竟會成為政治運動中的罪狀。1966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展開。在所向披靡的「除四舊」口號下,多少優秀的傳統藝術被搗毀、焚燒。至於收藏家,當然是要批垮、鬥臭的對象。正是這位文質彬彬、說話細緩的王樹村,他趕緊打點歷年珍藏,總量有二十多箱之巨,冒著被人揭發的危險,懇求一位司機助他連夜運出北京城,到了鄉間。 這麼多的東西能往那裡放呢?他往土裡埋、農舍廢物角落裡堆、草寮裡藏……回到城裡,他還表演式的當眾焚燒了一批年畫及民藝作品,以表示自己跟隨革命、除四舊的決心──這批東西,大多是他收藏品中較不重要的次品。 在漫長的十年文革中,王樹村這大膽至極的作為,只要稍微走露風聲,顯出蛛絲馬跡,都是個人難以承擔的大罪。這行為已遠超過一個民藝愛好者的行逕,而十年中王樹村的沈者和忍耐真正了不起。苦難的歲月過去了,地下掩埋的收藏重新掘起。再看看,古老的雕版、艷麗如昔的年畫,多數都已成為世界上碩果僅存的國寶。這些國寶,可以說是王樹村拼了命維護下來的。【戲齣年畫】 年畫,本是農曆春節時,人們除舊布新、討吉利、求美觀,用以布置家庭的木刻畫。年畫種類、樣式繁多。其中,要以戲齣年畫意義最豐富,也最有中國民間小傳統的教育意義。在中國悠久的、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識字,地方戲曲乃成為重要的口耳傳承教育。憑藉民俗活動及大量地方戲曲,人們從小學習到有關中國歷史、文化、人情的點點滴滴,進而成為一個道道地地、有充分文化風範的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之所以沒有分崩離析、即使改朝換代不失為中國的原因。由此可見小傳統教育的力量。 戲曲本身受演出時空限制,而戲齣年畫則不然。至農曆新年,家庭中每年一更換的戲齣年畫可以長年伴隨中國人。當家中長輩指著牆上年畫向孩子解說角色、情節時,傳統文化教育便如此世代承傳。而這承傳,由鄉村而至城市,由城市而至宮廷。由於某些著名產地年畫「雅俗共賞」的特質,也溝通城市和鄉村、知識份和文盲,達成了全中國人的教育。在年畫眾多的品類中,戲齣年畫著實佔一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是傳統民間教育的精華。【編輯特色】 編輯《戲齣年畫》,最大的課題在於如何把古老手工藝的美感和內涵,傳達給現代讀者。 在《戲齣年畫》的文字處理上,除論述與作者生平介紹,我們把分別來自江蘇(圖2)、安徽臨泉(圖3)、福建(圖4)、四川(圖5)、山西(圖6)、河南開封(圖7)、陜西(圖8)、河北楊柳青(圖9)、河北武強(圖10)、河北蘆臺(圖11)、山東的每幅年畫(圖12),都分解成三部份:「說戲」、「說圖」和「細部欣賞」。 ●說戲,是介紹該戲的劇情概要。
●說圖,是解說年畫所表現的情節和角色的特色。
●細部欣賞,則深入這張戲齣年畫所以動人的精髓所在。 如此,藉文字步步深入、有層次的引導,相信即使面對失傳已久的戲劇題材,讀者也可以有看一齣新戲上演的快樂。編輯的最大困難,還在於美術的表現上。如何才能使戲齣年畫透過現代印刷技術,而不失民間美術原有的沈蘊和艷麗。為此,我們一再研究、推敲和實驗,也與精熟印刷的老工人磋商,要求用機器印刷出達到古老年畫手工分色的明艷度。最後決定採用中國宣棉紙系統中能承受高速印刷的特別紙進行印製,因為經過多次試驗,這種特別紙對顏色有含蘊吸收的作用,再加上特殊強調分色,能相當程度接近戲齣年畫的原作。
特價現省: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