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如果說,Canon EOS 300D促成了數位單眼相機(DSLR,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的普及化,那EVIL(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eable Lens)相機的誕生,更是高階隨身相機以及單眼相機的界線變得模糊、也更容易被眾多消費者接受。自Olympus開始的EP1開始的EVIL,捨棄數位單眼相機(SLR)必備的必備的反光鏡,藉此微縮了機身的厚度,進而變得輕巧、容易攜帶。

雖然Olympus E-P1算是EVIL的始祖,不過目前EVIL市場卻不像DSLR由Canon、Nikon兩家互爭龍頭,反而是Sony、Olympus、Panasonic這幾家廠商的天下,如果把EVIL也視為DSLR的延伸產物的話,Sony更藉由NEX系統一舉追上Canon、Nikon在DSLR市場的市佔率。

這樣的情形使得傳統大廠不得不設法見招拆招,Pentax推出號稱史上最小巧的可交換鏡頭相機Pentax Q,Nikon亦推出一套全新的Series 1系統,希望能在EVIL市場分一杯羹。至於Canon雖沒有台面上明確的產品計畫,但也曾展出EVIL相機的概念產品;可見EVIL勢力正不斷的成長當中。

延伸閱讀:

映像觀點10:高階隨身機雜談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歸咎EVIL之所以成功,關鍵還是在於體積以及操作邏輯;EVIL相機除了Sony以外,採用的感光元件較小,也能藉此推出相較傳統單眼更輕巧的鏡頭,機身小、鏡頭小,自然方便好攜帶;另一方面,為了減少使用者操作的困難,EVIL的操作邏輯介在DSLR以及高階消費相機以外,更融入許多重視娛樂性的隨身相機的功能,自然用起來不至於過於硬派,但稍微需要一些操作彈性時,又不失功能性。

以下是筆者個人對於眾家EVIL相機的戰略的看法,沒有孰優孰劣,只有各家的特色以及戰略推測的解析而已,也歡迎大家在回應一起討論^^

Olympus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延伸閱讀:

Olympus新一波的m43機器發表嚕,一次三台呦

Olympus可說是EVIL相機的濫觴,EP1的推出,宣示著EVIL世代的興起,融合Olympus傳統經典底片相機Pen的風格,以及數位化的結構,提供4/3吋,等同1/2張35mm底片的感光元件,提供讓一般消費者也滿足的影像品質,讓Olympus EP1一炮而紅。

目前E-P系列已經進入第三世代,除了高階的E-P3、主流的E-PL3以外,第三世代還追加了更入門的E-PM1,在保留防手震的同時,由於E-PL3加入可翻轉LCD設計,反而E-PM1更像是E-PL2的後繼機種。

不過Olympus雖然是市場先驅,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定價策略,除了外型設計比Panasonic較具復古風格,影像品質比GF系列略高以外,Olympus與Panasonic這兩家採用Micro 43系統在Panasonic推出GF系列後,Olympus就落入CP值不佳的陰霾中,也無怪乎推出更為精簡的E-PM1,想要拓展入門級市場。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Olympus有機身防手震的特性,即便用以轉接老鏡頭,依舊能夠提供防手震這項優勢,35mm老鏡焦段X2雖不算解放鏡頭特性,但仍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加上典雅的造形設計,仍獲得特定族群的喜愛。另外,雖然在對焦速度始終不及Panasonic,但是Olympus在第二世代導入數位特效濾鏡,讓愛好簡易影像色彩創作的使用者能夠輕鬆拍出風格強烈的照片。

不過與Panasonic戰略相反,Panasonic到第三世代的GF3取消熱靴、保留內建閃燈,Olympus卻反而取消E-PL3以及E-PM1的內建閃燈、保留熱靴,反而在原本缺乏內建閃燈的EP3追加內建閃燈。

Panasonic: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延伸閱讀:

[香港]除了細小還有別的嗎? Panasonic GF3 評測

Panasonic全新m43標準鏡挑戰小巧的極致!

Panasonic與Olympus同屬Micro 43陣營,不過不同於Olympus,Panasonic並不主打復古造型,而是強調電子機能性。Panasonic的第一砲就跌破眾人眼鏡,並非推出E-P1的姊妹設計機型,反而是直接內建電子觀景窗、外觀像極了Panasonic經典高倍變焦相機設計的G1,隨後更推出以錄影能力為賣點的GH1。

正當大家對Panasonic策略起疑的時候,Panasonic冷不防推出GF1這款機型,也是間接讓Olympus不得不推出E-PL1低價機型的關鍵。GF1有著類似E-P1的造型,並且採用金屬機身,而外型則比較科技化,但是內建閃光燈,並且操作反應迅速,更重要的是Panasonic的對焦系統在當時是一時之選。

加上Panasonic把旗下消費相機頗受好評的Ai按鍵提供在旗下機種,高度傻瓜化的設計更讓一般消費者即便不懂光圈快門,也能拍出一定水準的照片,更重要的是,GF1價格比E-P1親民,卻保留E-P1在軟硬體方面的水準,當然還多了內建閃燈。

而後的GF2,更利用對焦系統快速的優勢,索性結合觸控,提供觸控對焦/觸控拍照的功能,不過GF2算是個實驗產品,並未整合具備觸控與按鍵的優點,許多的操作仍是觸控與實體按鍵都能控制,直到GF3才大舉以觸控為主要操作邏輯,讓機身的按鍵更小。

雖然GF3拿掉轉盤、熱靴,並且以觸控為主要操作邏輯,導致許多硬派使用者無法接受其設計,不過最近公佈的X系列鏡頭卻讓Panasonic GF系列再度受到注目,採用獨特沉胴設計以及結合電子變焦的X系列鏡頭,讓變焦鏡頭收納時僅有定焦鏡頭的厚度,加上GF3的小巧體積,吸引一些希望體積小巧、卻又不太擅長使用定焦鏡的消費者眼睛為之一亮。

Sony: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延伸閱讀:

Sony Nex-5N、a65、a77價位公佈,沒有NEX-7

Sony NEX三款新鏡頭外觀照流出,鏡頭果然才是本體阿!

Sony在併購Konica Minolta的相機部門後,雖然持續推出Alpha系列單眼相機,也是第三家推出135mm等效全片幅單眼的公司,不過始終無法拉近與Canon、Nikon的距離。然而NEX系列的出現,卻讓Sony快速翻身,甚至有機會在DSLR市場坐三望二。

NEX是目前市面上唯二採用APS-C片幅的EVIL,,Sony在取消機身內建閃燈、選用小型電池等種種方式努力下,將機身的尺寸控制到容易攜帶的體積,雖然由於APS-C片幅的關係,鏡頭設計很難像Micro 43一樣小巧,不過Sony近年感光元件高ISO與影像品質表現優異,加上NEX系列搭配的16mm F2.8鏡頭至少提供了一個整體尺寸容易攜帶的選擇,並且利用高度的消費相機化操作界面減少使用的複雜度(但對重度使用者卻過於簡化導致進階操作需要多次進入選單)。

不過NEX的出現,更是吸引老鏡頭轉接的族群紛紛靠攏,由於APS-C過去轉接由於Canon卡口口徑比其他品牌而比較吃香,然而Canon單眼仍偶而會遇到部份老鏡由於鏡片後玉較深入機身,導致反光板會打到後玉的問題;然而取消反光板以及鏡後距的EVIL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轉接環的長度就是原本老鏡頭設計的鏡後距,加上APS-C等效X 1.5倍,比起需要X 2倍的Micro 43更能解放老廣角鏡頭。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NEX步入第二世代之際,除了翻新原本NEX-3以及NEX-5的產品線以外,大膽的加入高規格、具備電子觀景窗,以及具備傳統單眼相機所有操作性的NEX-7,不過NEX-7也因為追加太多的功能,體積已經無法像NEX3與NEX5一樣小巧,更關鍵的是價格已經是中階單眼相機的水準,可說是Sony對高階EVIL市場的試水溫之作,也挑戰消費者對於EVIL機身功能性業度、重量與價格的接受程度。

雖然NEX系統目前僅有三款鏡頭,但Sony已經確定NEX是一個值得發展的系統,也接連發表後續的鏡頭計畫,由此可以看見Sony對NEX系統的看中,也顯示NEX在市場的成功。

Samsung: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三星的EVIL雖然不若Sony NEX成功,不過第一款NX10剛公佈的時候也是引起不少話題性,與G1類似的機身大小,一樣擁有EVF(電子觀景窗),卻是APS-C片幅,機背LCD使用三星自豪的OLED顯示器,加上首款搭配的變焦鏡頭體積不大,頗有能夠吸收部份G1用戶的企圖心。而之後的NX100更是瞄準GF1以及E-P1而來,也是類似前述兩者的體積,但在片幅上看似有優勢。

不過三星最大的敗筆,則是在感光元件的表現,NX10、NX100所採用的三星生產的1,460萬像素感光元件的ISO表現並不理想,甚至比起片幅較小的GF1還糟,並且由於發熱量偏高,NX10以及NX100並不利於錄影,加上品牌知名度關係,三星NX系列EVIL並沒有三星預期的叫好叫座。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但是三星設計上仍有其獨到之處,利用鏡頭上的電子變焦環、結合特殊按鍵構成的i-Function功能,變相讓相機擁有雙轉盤的特性。但除此之外,三星在產品設計與概念上,仍看到拼湊其它品牌受歡迎的EVIL相機的特性於其中...。

三星在吸收市場反應後,仍不屈不撓的繼續公佈新的EVIL相機,即將推出的NX200機身重量大幅下修,從NX100的280公克剩下220公克,可以看出三星仍努力進行產品的微縮化,然而上面採用的全新2,000萬像素感光元件表現有否進步,則是值得注意的。

不過三星的問題恐怕不是機身性能、也不是外型,而是如何與其他品牌做出差異化,以及樹立形象,不過這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立起來的,畢竟三星面對的對手,都是已經在相機產業建立出具體形象的對手。

Pentax: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延伸閱讀:

方寸之間的極致,對可換鏡頭與隨身機跨界定義的挑戰,Pentax Q動手玩

【Monday Talk】我與 Pentax Q 的快樂小週末

原本Pentax傳聞有兩款EVIL相機,不過最終公佈的Pentax Q卻是跌破眾人眼鏡,如果真的要以DSLR與消費性數位相機二分法,Q根本不算是DSLR,其感光元件僅2/3吋,就是慣用於高階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大小,而且偏高的產品售價也令人卻步。Q的特點就是小體積,不過也因為小體積做了些許的折衷,電池續航力就是最大的罩門,低於兩百張的實際拍攝張數導致Q出門一天可能會用上2顆以上的電池。

不過Pentax Q卻做了許多的嘗試,像是體積的微縮,以及把娛樂性擺在第一位的使用邏輯。Q比起其他EVIL相機,反而更像未來新東家Ricoh的GRD,是一台可以容易拍出個人風格的隨身相機, 尤其利用正面的快速轉盤,能夠設定四組常用的Smart Effect功能,快速的進行影像的視覺創作。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而Q的另一個策略則是提供除了標準定焦鏡頭與變焦鏡頭以外,推出以娛樂性為主的低價鏡頭,包括兩款LOMO風格鏡頭以及魚眼鏡頭,這三款鏡頭零售價都遠低於一萬日幣,依照換算也不該高於四千台幣,這樣的定價策略應該會間接吸引購買Q的客群也一併從這三款鏡頭中挑選一款,甚至全部買齊。

Q算是大膽的嘗試,也能看出Pentax由於並非市場強勢品牌,想藉由差異化的方式吸引不同的消費族群,像是先前的645D中片幅數位單眼相機也一樣是不同於其他品牌的市場策略,Q可以說是Pentax底片時代的Auto 110相機的數位化,一樣繼承了小片幅、小體積的特性,在外型上也有些許Auto 110的影子;不過Q到底會成為絕響,還是能夠走出一條藍海,就看後續新東家Ricoh能否把Q的形象打造成另一個GRD/GX了。

Nikon: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香港】Nikon J1 / V1 簡單使用心得分享

Nikon 推出類單眼 Nikon 1(J1 與 V1)

關於Nikon,雖然相較其他廠商晚踏入EVIL相機的行列,不過終究是個開始,理光Nikon的1系列系統既不像Q採用消費級相機的感光元件,也不同於Micro 43系統,而是採用另一套獨立的X 2.7倍率的獨自開發千萬像素感光元件。

由於感光元件比起Micro 43更小,但又遠大於消費級數位相機,1系統是有機會打造比起Micro 43更小的鏡頭群,35mm等效焦段變焦鏡頭又因為倍率關係,理論上能夠比起Micro 43更小巧、但品質應該又會有一定的水準,

不過只能說Panasonic的X系列鏡頭實在太吸睛了,J1與V1推出後,市場上一面”小元件、大鏡頭“的聲浪,在未見到實拍品質之前,Nikon被Panasonic打了一記悶棍。不過看到Nikon記者會公佈的訊息,應該也是有備而來,包括對焦系統以及影像品質以及週邊的計畫,鏡頭群、轉接環與週邊甚至比起已經推出一陣子的Micro 43陣營以及Sony NEX也不遑多讓。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可以推測Nikon 1系列的鏡頭群應該是在光學品質的堅持下所設計出來的產物,並非為了縮小尺寸而縮小尺寸。而Nikon 1系列的入門機J1能夠感受到是針對入門使用者所設計的,以多彩的顏色吸引消費者,有點類似先前Pentax K-x的彩色大軍壓陣。

相較DSLR,Nikon的消費性相機顯然貧弱許多,1系列有一種想要藉由J1頂替旗下高階消費機的感覺,而V1則是瞄準準專業等級的消費者,在比J1略大的體積下提供電子觀景窗以及獨特規格的外閃,讓V1與J1的目標族群壁壘分明。

小結: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照片引用Unwire.hk)

在百家爭鳴的EVIL世代,各個廠牌都在盡量凸顯自身的差異化,而且以市場佔有率來看,體積適中且影像品質高於消費相機的EVIL也逐漸在傳統DSLR與消費相機中殺出一條血路,就目前市場的佔有率來看,Sony、Micro 43的勢力仍較為強大,但如Pentax與Nikon陸續發表EVIL,以及傳聞中Canon、Fujifilm也準備加入戰局,這場混戰還會繼續下去。

至於誰好誰壞,恐怕只有用的人最清楚,畢竟規格不是一切,能夠讓消費者願意持續按下快門,才是成功的相機阿。至於我所選擇的Pentax Q,除了對操作界面比較熟悉以外,大概也是因為對於Pentax這個品牌的熱愛,否則撇開習慣,上面這群EVIL相機還真的很難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