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來築夢,微軟亞洲研究院團隊與台灣學界分享研究成果
照片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照片提供:微軟
上週微軟亞洲研究院率兩百位頂尖研究人才前來台灣,與台灣學術界分享五大領域的研究成果;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於 1998 年,是僅次於微軟位於北美本土的研究院之外,微軟在全球第二大的研究院。
位於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也素有比爾蓋茲的後花園的美名,而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智商皆高於 140 ,是亞洲一流的頂尖人才聚集地,並且對於人才培育不遺餘力。而現任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以及其中一位常務副院長馬維英博士皆是台灣子弟。
你有預想過 10 年後的未來世界會有怎樣的科技革命嗎?對於一些老字號的科技企業而言,他們會有一個負責對未來勾勒藍圖的研究單位,不為做出新產品,而是設想未來將會產生哪些變化、需要怎樣的技術。
如果企業本身是只為營利單位,那這些研究機構就宛如一個不為目的的狂想園地,負責預測未來的世界、思考未來世界的需求,並且將這些如同科幻電影情節般的裝置、技術設法化為現實,化為現實的技術也很可能在時機成熟時變成一般人伸手可及的民生設備,例如 Kinect 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同時這些設備也可能有更多的可能。
微軟的研究中心就是一個這樣的機構,他們不用想著 Windows 有哪些功能、需要哪些技術讓 Windows 更好,而是想著怎樣的技術可以讓人類的生活更便利、美好,怎樣的技術會被將來的人們所需要,而且微軟研究中心不是營利機構,就像一般的學術單位一樣,他們也會分享包括正確以及錯誤各種研究成果,並期許這些成果能成為造福人類的動力。
這次來台與台灣學術界就自然使用者介面、新一代多媒體、以資料為中心的處理與運算、新一代多媒體、搜尋以及電腦科學基礎等五大領域,發表 Kinect 人機介面、都市運算、機器學習、海量資料以、室內導航、雲端運算等研究成果。
洪博士強調,人類對於科學研究已經從經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演進到資料密集科學的世,隨著海量資料的搜集以及儲存越來越容易,由這些大量資料為基礎的科學研究以及模擬分析變成這一世代的科學研究的基礎,而新一代的理想科學人才,不再只是電腦專家,更是需要兼具資料蒐集與分析能力。
自微軟推出 Kinect 遊戲機後, Kinect 已經不只是遊戲的道具,藉由追蹤、控制以及數位化三方面的能力, Kinect 已經被用在許多民生應用,包含娛樂、醫療、教育、自然、數位化妝鏡、工業控制等領域。
透過 Kinect 的攝影鏡頭以及感測器,結合物件分析、色彩分析、動態追蹤等功能,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控制對應的虛擬或是實體設備。Kinect 的出現使得如科幻電影當中的情節,像關鍵報告、鋼鐵人當中與電腦的自然互動方式成真,也重新定義了新一代的自然使用者介面。
馬維英博士則針對基於 Big Data 海量資料以及機器學習提出都市運算的概念,所謂的都市運算就是利用大量的資料進行整理,推演並且建立原則,資料庫的數據越完整,就能得到更精準的推測結果,由都市中蒐集而來的歷年車流量、導航資訊、售票資訊、手機訊號分佈等等看似不相干的訊息,甚至能用於都市未來重生包括道路規劃、建築建設等的基礎。
至於常務副院長趙峰博士分享的電腦科學基礎研究成果,就是近年熱門的室內導航;利用手持設備具備的多樣感測器為基礎,並且結合平面地圖、微基礎運算等,將過去由於衛星訊號無法傳達而無法達成的室內導航化為現實。
左起: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宋羅蘭、常務副院長馬維英博士、院長洪小文博士、資深技術戰略總監張益肇、常務副院長郭百寧博士、常務副院長趙峰博士。照片提供:台灣微軟
技術戰略總監張益肇博士分享 eScience 的概念,由於現今的資料爆炸速度已經超越摩爾定律,所謂的 eScience 就是透過當代科學的技術,蒐集大量且可信的資料加以分析研究並利用,結合雲端運算後,將這些資訊化為可用的法則,雖然這個概念相較上述的幾項成果發表較為籠統,卻是支撐現代科學最根本的研究項目。
微軟亞洲研究院也自 2006 年起在台灣資助超過 60 項計畫,如與國科會合作的網路通訊國家型計畫,或是與台大、清大、交大、成大、高雄大學的合作,甚至與故宮博物院跨界合作進行數位典藏的計畫,並且這些參與計畫的台灣大專院校也曾發表過四項獨立專利,顯現微軟研究院在鼓勵創新以及人才培育不遺餘力。
並且自 1999 年推出微軟學者獎學金計畫,每年都會從大專院校當中挑出潛力學子並加以贊助,今年亞洲六國共 45 所大學共 96 位候選人當中,台灣就有 10 位博士生在三階段的遴選後脫穎而出。
今年微軟學者獎學金得主郭盈希同學更是以圖片搜尋的研究報告獲得青睞,若這項技術實現,未來不需要輸入關鍵字就能以圖片直接進行搜索。郭同學接下來除了獲得亞洲研究院的獎學金外,也可前往研究院實習,與全球頂尖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