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蕪代表作•南行記

艾蕪代表作•南行記

top 收錄艾蕪的處女作《南行記》,也是他全部創作中成就最大、影響最大、最有藝術魅力的作品。郭沫若、矛盾、周揚、胡風、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種現代文學史和論著都給予很高的評價。 在現代文學史上,艾蕪最先在本書中以綺麗的西南邊塞風光,濃郁的異域情調,寫出了一幕幕人間悲劇,刻劃了“那些在生活重壓下強烈求生的欲望的朦朧反抗的行動”。他在描寫那些底層勞動者、流浪者、少數民族貧苦人民悲慘命運的同時,盡力發掘他們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質。被譯成多種文字,深受國外讀者喜愛。 艾蕪(1904-1992),原名湯道耕。四川新都人。1925年因不滿守舊的學校教育和反抗包辦婚姻,棄學遠行,到雲南及緬甸等地飄泊,做過雜役和小學教師。1928年秋,參加馬來西亞共產黨緬甸分支。1931年回國定居上海,與沙汀聯名寫信給魯迅先生,請教有關小說題材問題,得魯迅的鼓勵與指導,從而更加堅定了從事文學創作的信心。 1932年春加入左聯,不久參加中國共產黨(後因左聯解散,失去組織聯系),曾任左聯執委。1934年與左聯盟員、女詩人王蕾嘉結婚。這期間,創作了許多中短篇小說和散文,其中《南行記》、《春天》等作品引起了文壇的重視。抗戰期間,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理事,後到重慶主編抗敵協會刊《半月文藝》(重慶《大公報》副刊),並繼續從事創作。長篇小說《豐饒的原野》、《故鄉》和中篇小說《一個女人的悲劇》等作品,奠定他革命現實主義作家的地位。解放後,先後任重慶市人民政府委員、重慶市文化局長、重慶大學中文系主任、重慶市文聯籌委會副主任、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等職。 1953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作為中國作協駐會作家定居北京,專事創作。長篇小說《百煉成鋼》是他創作上的一個新里程碑,是思想和藝術的結晶體。1965年全家遷回成都,文革中被迫擱筆。1976年後,又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創作,寫出《春天的霧》等長短篇小說多部,並寫了大量的回憶文章和散文。同時任中國作協顧問,四川省文聯、省作協名譽主席。進入90年代後,還完成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遠山的朦朧》的寫作修改。1992年12月5日,因患肺炎,引起肺部大面積感染,溘然逝世,終年88歲。

特價現省: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