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mium Evolution , Olympus OM-D E-M5 II 動手玩
E-M5 的出現,使 Olympus 原本僅有主打輕便的 Pen 家族的 M43 系統中多了與準專業級攝影接軌的新分支產品線 OM-D ,也因為 E-M5 受到消費者歡迎, Olympus 決定強化產品線,針對專業級與休閒級分別推出 E-M1 以及 E-M10 ;不過 2012 年推出的 E-M5 雖仍是中流砥柱的產品,但也略顯老態,故在今年其升級版本 E-M5 II 也因應而生。
事隔三年,加上家族產品線也有了低、中、高之分, E-M5 的後繼者也必須更符合其中階機的產品定位,是故在設定上要與 E-M10 加大差距,但同時又不能逾越其本分影響到旗艦機 E-M1 ,該怎拿捏輕重相當重要。
最終 Olympus 得到的結論就是眼前的 E-M5 II ,看似與 E-M5 相同,然而維持原本輕巧的尺寸,將防塵滴設計提升到耐低溫等級,同時保留原本的七軸防手振,但是導入由 E-M10 率先使用的 VCM 技術,且將機頂按鍵配置設計成較接近 E-M1 的高階機配置,但功能鍵與快算設定仍少於 E-M1 ,同時也未搭載 E-M1 的混合式對焦系統。
在外觀尺寸方面, E-M5 II 與 E-M5 大小相近,可見先前記者會所拍攝的外觀比較:請點此;整體風格差異較大的是機頂與機背部分,然而握柄尺寸仍採用原本偏小的設計,故標準配置下的握持手感對男性來說還是偏小了點。
機頂設計將原本與 Pen 系列類似的機頂設計改為與 E-M1 式的設計,同時也將開關改為播桿設計,不過並不像 E-M1 於機頂左側配置專業機的快速設定鍵,仍維持其中階機種的設定,不過此次在模式轉盤加入鎖定的功能,壓下後可將模式固定避免誤觸。
在機身背面雖乍看下與 E-M5 相近,僅有按鍵排列與拇指放置處進行修改,但 E-M5 II 的改變不僅於此,主要的變革在於 LCD 的翻轉機構;此次 E-M5 將原本的上下翻轉改為先外掀後的多角度翻轉,可用於自拍、低角度、高角度取景,尤其 Olympus 此次推廣 OM-D 錄影應用,此設計也有助於將 OM-D 作為錄影機時的取景應用。
雖然 E-M5 並未具備內建閃光燈,不過隨機會搭配一顆可由機身供電與觸發的小型閃光燈 FL-LM3 ,這顆閃光燈具備可擺頭與跳燈的機能;不過以此級距機身的使用者真的有外接閃光燈需求,應該會直接購買專業的外接閃燈吧?
選配的垂直把手搭配方面,畢竟 E-M5 II 修改幅度不小,故並不能直接沿用 E-M5 的垂直把手,然而卻在設計概念上延續 E-M5 的想法,同樣採用兩段式垂直把手,可進行延伸握柄與電池盒垂直把手的分離,據 E-M5 用戶朋友的說法,兩者在垂直快門電池盒的設計是一樣的。
雖然在設計概念上 E-M5 II 的專用垂直把手的延伸握柄與 E-M5 一樣並未提供額外的供電,只是在既有的握柄追加加大的握柄與底部,並於追加握柄配有快門與轉盤,追加後的尺寸與 E-M1 近似,不過重量仍輕了許多;而此次 E-M5 專用握柄還有個特色就是可連接麥克風,若用於錄影需要監聽時恐怕這套垂直把手套件的錢是必須要花了。
在防手振設計方面,雖然延續 E-M5 的七軸設計,但並非沿用先前 E-M5 或是 E-M1 的模組,而是一套融入 E-M10 的 VCM 機構之全新設計的模組,以結合磁力浮動機構達到模組的微型化,同時有更大的擺動幅度,不僅使尺寸縮小,同時還提升防手振的效果。
Olympus 除了誇耀其機構帶來的最高 5 級防手振效果外,還將此技術用於全新的延伸技術:高解析度拍攝;如何透過防手振模組達到高解析度輸出?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感光元件的位移進行物理上的像素補插點, E-M5 II 透過八次微幅移動元件(也就是進行高速八連拍)的方式,把像素點進行嵌合,使解析度達到 40MP 。
此技術在理論上有其優點,畢竟是由多張 16MP 交錯補插而成,除細節解像能夠提升,同時也不會如真實 40MP 元件一樣對鏡頭要求較嚴苛。不過此拍攝的限制較高,由於是需要進行高速連拍合成,故題材的選定需要以靜態或是風景為主,另外也需要搭配腳架使用避免手持產生位移,若無快門線或是遙控快門,也建議在系統設定快門觸發延遲避免按壓快門產生震動。
E-M5 II 雖然在尺寸與 E-M5 差不多,不過握持與操作起來仍可感受到機身結構變得更堅固札實,搭配 12-40mm 對焦速度也相當迅速,只是在偏昏暗場景的對焦精度還是不如筆者印象中用過的 Panasonic GX-7 ;然而以男性而言,搭配如 12-40mm F2.8 重量左右的鏡頭,就會感受到握柄太小造成握持上的壓迫感,故筆者仍建議至少搭配垂直把手套件的延伸握柄提升手感。
至於拍照的效果如上,搭配的鏡頭是 M. ZUIKO 12-40mm f2.8 ;以如此輕巧的機身來說 E-M5 II 影像品質也沒甚麼好挑的,而機身防手振效果也讓筆者在低光源下在廣角端以約 1/13 秒手持拍攝,若進一步啟用靜音快門減少快門簾觸發抖動,則成功率還可再提升。
但畢竟 m43 片幅原本吃光就比較更大片幅的元件不易,故同樣光圈下的快門速度仍較 APS-C 慢,但這也是非戰之罪,畢竟不是 E-M5 II 的設計問題,不過仰賴機身防手振下至少拍攝成功率還算理想。
也許對於 E-M5 的既有使用者考慮機身世代更新時可能會想要更輕的機身,那答案就是 E-M10 ,或者是追求更好的機能,那應該就是 E-M1 (不過強烈建議韌體要更新到最新版本);然而若仍想在尺寸、機能獲得均衡,也需要防塵滴結構,尤其是山野攝影, E-M5 II 則是兼具影像品質、機能以及機動性的好選擇。
尤其像是偏登山或是叢林冒險的拍攝環境, E-M5 II 除了防塵滴,還具備抗低溫能力,同時可搭配如 14-40mm F2.8 以及全新的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相較於更大片幅的同級機種與鏡頭則能在減少設備重量之餘擁有不遜於高階機種的影像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