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ndroid Walkman 發燒級傑作, Sony ZX-1 動手玩
Sony 這幾年的 Walkman 高階產品線漸漸轉向 Android 架構,雖然不少廠商表示智慧系統牽涉到軟體與硬體的關係,加上智慧系統平台干擾較大,可能會音樂軟體調教影響聲音撥放品質。不過Sony堅信他們能夠扭轉 Android 架構無法提供高音質的情況,在核心方面仍堅持以獨立開發的音效晶片,比起多數的智慧手機擁有更好的音效品質。
去年底公布新一代 Walkman F886 的同時, Sony 展示一款以發燒級隨身播放設備為目標的原型機,並在後續定名 ZX-1 ,將其作為 Sony 第一款針對發燒玩家打造的 Android Walkman。這款 ZX-1 最近也正式在台上市,到底 ZX-1 與 F886 差了多少?跳轉繼續。
隨著智慧手機幾乎把多媒體播放器與 MP3 播放器的市場佔據,對於音質不講究的消費者也認為手機的音質足矣,就不會想花額外的預算購買音樂播放器,所以最近幾年的音樂播放器市場也產生明顯的變化,標榜高音質的高單價發燒級音樂播放器大行其道,且也吸引不少講究音質的族群,今年的 CES 甚至有廠商推出台幣約 6 萬以上的純音樂播放器。
在過去以 Walkman 引領風騷,也不乏天皇級發燒音響部門的 Sony 應該也是看到音樂播放器市場的發燒化趨勢,故決定推出第一款針對這類發燒客群的 Android Walkman 。發燒級音樂播放器也分為兩派,一派是俗稱”磚機”的中國廠商做法,也就是只求音響級結構,無視耗電與發熱的做法;另一派則像是韓國 A&K 講求精品級設計的做法。顯然 ZX-1 選擇了精品級設計。
相較於先前測試過的 F886 , ZX-1 顯然是個大塊頭;畢竟 ZX-1 從裡到外採用更多來自發燒音響理論的機構與設計。單就硬體來說, ZX-1 與 F886 共用不少的主要晶片,但音響是很玄的,同樣的晶片,有更好的機構抑震、抗干擾與供電設計等,就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品質;在音響領域,同樣一顆 DAC 晶片設計的 DAC ,就可能從數千台幣到數千美金甚至以上。
因為音響牽涉的包括數位與類比的部分,如果看過一些現代化的音響設備,不難看到強調電源分離、數位類比線路隔離、機構抑震效果等,而且同一顆 DAC 晶片也可能因為給予不同的輸入電壓發出不同的品質。也許每家音響廠商的理論不同,但在乎音質的人很快就能聽出同一款 DAC 晶片在各家廠商規劃線路後的差異。
這些理論在隨身播放器這麼小的空間有用嗎?答案是肯定的,即便聽不出音質差異,但光是比較過多款播放設備耳機端的輸出干擾,應該能贊同即便外觀、規格相近,不同設計也會有干擾的大小之分吧。而且碰過電子設備的人應該也會同意,能容納機構與組件的空間越大越容易達到高品質的效果,在小小的空間更是嚴苛的挑戰。
ZX-1 在機體結構採用比起 F886 更厚實的一體切削鋁合金框體,能夠提供更大的電路板接地面積以及抑制機器運作的細微抖動。或許有人質疑只是把機身加厚能夠影響多少?不過看過許多高階音響會強調加厚機身的抑震效果,還有不少人會透過幫音響設備安裝音響墊材調音,基於音響理論確實是有其效果的。
ZX-1 機身的設計不是平坦一片,在機身下方有明顯的隆起,這不是因為造形設計,而是有其原因存在,等些介紹內部結構會再談到; ZX-1也與 F886 一樣具備實體的控制鍵,可在不須喚醒觸控螢幕的情況下進行播放、暫停、選取與快轉的動作。
ZX-1 的外型為何會有隆起造型,主要是因為 ZX-1 在訊號放大以及供電的部分放棄為了微型化的 SMD 電容,回歸音響級的傳統電容;訊號放大採用左右聲道電源獨立的架構,搭配三洋電機的音響級 OS-CON 電容,至於在供電端則是使用三洋的 POSCAP 電容。
音響級電容以科學的方式檢視,規格往往不是最好,然而在音響的世界,科學數據只是參考值,不少仿製自大廠高級音響擴大器的擴大器,常常針對大廠用的音響電容規格不夠好一事,強調他們的仿製品使用更高檔的電容,然而能夠青出於藍的仿製品卻很少,即便能夠達到原版的水準,由於電容的不同,聲音的風格也會不同。電容不僅是影響規格,也影響聲音的風格。
此外,ZX-1即便是電池與電路板之間的電線,也強調使用比標準線材粗 1.5 倍的特殊線材,先不論線材的口徑,在音響結構,機內線材的材質、包覆的隔離層也會影響音質。一般來說,線材的抗干擾能力越差,就會在傳輸的過程染入過多的雜訊,進而使聲音變的混濁。並且在3.5mm耳機端子採用大面積的純銅接點,提供對耳機端更好的傳輸品質。
至於基本晶片硬體規格與 F886 屬於同一世代的核心,也是具備 Hi-Res Audio 認證的高音質播放設備,擁有 S-Master HX 、 DSSE HX 以及 Clear Audio+ 等技術,並同樣支援 24bit 192kHz 的高音質無損檔案播放能力;另外 ZX-1 也具備藍牙、 NFC 等無線技術,而在容量則一口氣提供 128GB 的大容量,但依舊不具備記憶卡擴充能力。
ZX-1 少了 F886 的主動環境降噪支援,但如果以發燒級設備的觀點,主動降噪技術除了會耗損音質外,由於 Sony 的主動降噪是在設備端進行降噪補正演算,需要在耳機插孔多矩陣麥克風訊號的接收點,反而會因此迫使 3.5 輸出端子的接點變小,這就違背 ZX-1 的設計目的。
ZX-1幾乎比 F886 貴了快一倍,到底音質表現是否也有長足提升?筆者以一併借來的Sony MDR-1 、 XBA-H3 還有 Westone UM Pro 30 當作聆聽對照組, ZX-1 在驅動力方面雖未影響到耳機的音量,但是聲音更為飽滿,且細節更為乾淨清晰,音場也有些許的增加;整理來說像是 F886 的強化版,聲音更細緻,但也更顯些許細瘦。
以 iTunes 購買的 AAC 檔案為對照組,低頻的下潛比 F886 更好,控制力也更為穩定,但提昇幅度雖有,不過沒有決定性的落差感;不過用 ZX-1 聽破壞性壓縮檔案真的是很可惜的,因為無損檔才是它的優勢,光以 CD 轉檔的 16bit 44.1Khz 的 flac 檔案,明顯感受到層次、細節都比起 F886 更分明,也不用說透過國外的線上音樂管道取得的 24bit 檔案內容。
在結論前,筆者對於 ZX-1 原廠附贈的收納袋有些小小的意見;這個原廠收納袋的質感相當不錯,也記得要預留耳機孔與吊飾孔的位置,然而卻未幫側邊操作鍵預留開孔,無論調整音量、選曲等,都要把 ZX-1 從收納袋取出,失去 ZX-1 回歸配置實體控制鍵的美意。
ZX-1 與 F886 有著極為接近的核心晶片,然而在機構、線路與電容等元件的改變下,造成細節的提升、聲音的飽滿感、音場再微幅的變廣、層次分明等變化,在延續相近的調音特色,基本上能把 ZX-1 視為 F886 的強化版也不為過,且達 128GB 的容量,更滿足發燒友存放高品質檔案的需要。
比起同級的對手, ZX-1 沒有能夠推動家用級耳罩耳機的驚人驅動力,沒有可以更換 OP 架構的設計,也無法再擴充儲存空間,但 ZX-1 擁有方便攜帶的尺寸,以及 Android 系統具備的 app 擴充性,像是安裝線上串流音樂服務等能力許多嵌入式結構撥放器不具備的能力,還有由於 Android 系統帶來的視覺化與比起普遍嵌入式系統流暢的 UI ,都是 ZX-1 的優勢。
最為第一款以發燒等級規劃的 Android Walkman , Sony 想用 ZX-1 展現他們透過集團資源規劃發燒級隨身播放器的能力,並藉此讓 Walkman 品牌能夠更趨近市場玩家的需要,不過競爭對手已經開始強調支援 DSD , Sony 是否也該考慮在下一世代的 Walkman 加入對 DSD 檔案的支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