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微軟新換Logo的精神以及歷來Logo之演變
微軟這次會換掉使用了25年的Logo,實在很不尋常。但這也意味著微軟這次下了極大的決心,要把現今推出的新產品弄好。不過,大家這兩天可能都只有看到微軟換Logo的新聞,少有看到對於微軟換Logo一事的分析與探討,講到比較多的,大概還是來自於官方對於新Logo的解釋。在這邊我將嘗試以微軟近來的歷史與現況,來談一下微軟為何會在此時更新Logo設計,這樣大概就可以了解到在這個時間點換,是有特別意義的。
微軟為什麼要換Logo?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換Logo並不會讓產品賣得更好。要讓產品賣得好,打廣告、做行銷都遠比換Logo還要來得直接。換句話說,用一個新的Logo,就可以讓今年的新品賣得更好嗎?不敢說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沒有直接關係是很明確的。真要讓產品賣得好,換Logo絕對不是重點作為,不然微軟產品更新率這麼高,之前的Logo也不會一用就是25年了。更何況,微軟對於他的主要產品,大都會有Logo的識別設計。因此很明顯這次換Logo與產品販售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也不能說完全沒關係,因為這次所設計的Logo,是有將新產品元素概念放進去)。
如果我們把格局稍微放大一點,看看微軟近來的狀況。蘋果、Android興起,WM一夕之間潰敗,新推出WP7結果也沒造成三強鼎立局面;雖然微軟視窗作業系統還是老大,但蘋果聲望如日中天,逐漸受到影響;而搜尋呢?原本就一直受到Google的威脅;至於MSN社群更不用說了,FB的影響更是驚人。雖然微軟仍然是巨人,但這巨人比上幾年前,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了,怎麼看都像是垂垂老矣的巨人。
Logo是屬於企業識別標誌,也是精神的展現。如果微軟想要告訴大家,微軟並沒有因為大而遲頓、固執,不知變通。這次創新並不是隨便說說的,跟以前的創新是不同的,這次的創新是無與倫比。怎樣才是最好的辦法?換掉用了25年的Logo,顯然就是最理想的主意,非常符合除舊佈新的創新意義。更換Logo可以說是一帖猛藥,對外代表的是決心。而目前微軟正值關鍵時刻,非常需要提振士氣,換Logo這事對內也可以加強凝聚力。
微軟換Logo的歷史
我們的友站大人物剛好有寫過品牌的演變,其中就有微軟的部分。直接引用如下:
「1975年創立的微軟一開始不叫Microsoft,而叫Micro-Soft,並且在同年內換了一次logo。從1975年開始,微軟logo中就一直有個很長得很特別的O,被員工戲稱為“blibbet”,微軟的餐廳甚至還有一款漢堡以“blibbet”為名。在1987年,新logo出現時,員工還發起了拯救“blibbet”的活動,但很顯然的,並未成功。新logo中的O缺了一角,像經典遊戲吃豆子(Pacman)中的角色,因此被稱為The Pacman logo。……話說世界上有幾個人知道微軟logo下方有標語這回事啊?」
不過我要補充說明一下,對於微軟之前Logo的發展,網路上有些地方說法不太一樣。
微軟新Logo的意義
這次微軟新Logo有個最重大的變化,那就是圖象與文字做結合。在前述的微軟Logo演變上來看,是沒有加上圖樣的形式,就只有單純的文字變化。這次有加上圖樣,也呼應了創新的意義。
在微軟官方部落格有提到這個Logo的組成與意義,簡單說明一下:商標(Logo)=圖像符號(Symbol)+標誌(Logotype)。
Symbol部分,不同的顏色代表著微軟多元化的產品;而Logogype部分,則是採用Segoe字形,這字形用於微軟許多產品之中。不過Segoe字形是有一些爭議性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維基的解釋。
至於圖像符號的部分就非常有趣了。因為這四色方塊,與Windows視窗系統的色系是一致的,具體來說就是Windows 95- Windows 7(Windows 3.1也勉強算是)。所以為何Windows 8會變成單色?其實可以合理懷疑在設計Windows 8的商標時,就已經有Microsoft新的企業商標設計了。
再來就是官方部落格提到這圖像符號代表的是多元化產品,這點當然沒有問題,微軟產品非常多元。不過在新Logo釋出的影片中很明確……
展示出Windows 8、Office以及Xbox的Logo,恰巧屬於其中三種色系。因此有人推測是不是又有重量級新品要出來?
不過也有人說,這也有可能是Bing的顏色。
我是沒有想這麼多,畢竟這四色並不是新創出來的,所以並沒有朝這角度去想。我們可以回歸於官方部落格一開始所講的,從Windows 8、Windows Phone 8、Xbox服務以及下一代的Office,以及從PC、Tablet、手機、電視,都有一致的外觀元素與類似的使用體驗。
所以這四色所代表的意義,不再是單純視窗系統所使用的意義(所以視窗系統的Logo設計變單色了),而是全部產品都有這樣的意義,尤其這次主推Metro風格,也確確實實呈現在這次的Logo設計上了。
↓↓↓↓↓↓加入癮科技粉絲團,有更多歡樂有趣的科技新聞↓↓↓↓↓↓